|
|
晓妮 第六感女人
2004年7月20日9:51:26 精品 张海鸥
|
人们来来往往,土地可以耕种和出卖,十字小溪属于谁呢?它属于阳光、空气和水,它属于鲜花和四季,最终它属于时间。——摘自电影《十字小溪》
爱家,并且终其一生去打理、布置自己的家,是女人的天性;抱着暖暖的阳光或拥着雨雪的凉味儿,看窗外风景变换,又是大多数女人们没来由的情结。这两样,我的朋友欧阳晓妮都有。除此之外,她还有的,就是一般小女人所没有了的侠气。而所有这些大概就成了她之所以是她,之所以值得一写的原因。
缘起
晓妮一贯把自己的家当成朋友们戏称的新龙门客栈,却全然不管自己有什么样的条件。
当她还在租的平房中苦度年华的时候,遇到来京的同学朋友什么的,就经常自然 而然地把自己“家”借别人。当她有了大房子之后,她的家就更变成了朋友们的据点。“雅士”来了是酸文假醋谈古论今说风月,“俗人”来了是打扑克,搓麻将,最后甭管谁雅谁俗,一顿火锅或烧烤,不仅吃它个皆大欢喜,还透着众生平等。只要你自己不见外尽管安排你自己的,饿了,就自己弄一点吃的,她家长年香肠、腊肉不断;烦了你就自己出去转转,什么时候回来都行,反正她早就把钥匙给了你。她还是自顾自睡她的上午觉,下午才出去忙她的事。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风格,一种人,大部分时间行动由大脑指挥,另一种人正好相反,是大脑听行动指挥。晓妮属于后一种。
五年前,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地方,位于三里屯五街德国大使馆的后面,房子原本是工厂的车间,周边到处都是杂草,朋友们都觉得这里不仅位置太偏而且房租也太高,恐怕很难赚到钱,都劝她别要。可欧阳却因为喜欢这里周边环境,怎么也不听人劝。
“我要听你的,但我要做我的。”为友多年,我已发现了这是欧阳这位大小姐的风格。别看她办大事前都会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但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她还是要听她自己的。
两个月以后,第一家“金谷仓”出炉。朋友们来了,四下里看完了,然后免不了又吃了一顿。最后大家又坐在落地窗前喝了一通茶,恍恍惚惚中,人人都觉着,对我等来说,虚虚实实的这里的确是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地方。后来就有了四家店,还一家比一家大,第一家90平米,第二家300平米都叫“金谷仓”,第三家1500平米一部分还叫“金谷仓”,另一部分叫“银红仓”;现在,半条街都被她的店连到了一起。不久前,她还在沙河租了八亩地,又建了个“金谷仓烧烤场”。在那个烧烤场,不仅可以吃到地道的西式烧烤,还可以亲自体验陶器烧制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那里还建了个“窑。”
很少见到像她那样喜欢打理家,那样会打理家的。而她打理店的方式也跟打理家没什么两样。从整体风格,到家具布局,样样都渗透着她的意思:舒适、随意又有道理。比如,吃饭用的桌椅都是硬木的老家具,一共就只有五张,最小的那张是半圆型的,最合适两三个人对面而坐,透着那么一股子亲劲儿。剩下的那几张桌子,小的可坐四五人;大的要十几个人才坐得满。我所见到的餐厅几乎所有的桌椅都是统一的,顶多有方有圆。一般只有在家里才会把从各种不同地方淘来的东西弄到一起。其实我知道她根本就没把店当成店,也没把客人们当客人,而这也正是别的生意人学不来的,渗透在她骨子里的是那份侠意和体贴。即使是在店里,她也会考虑到你吃饱了之后会有点倦意,再坐硬板凳就不舒服,因此她不惜空间地为你安排了可以放松一下筋骨的沙发。再比如,无论你是爱吃咸点儿的,还是爱吃淡点儿的,下次再来时就不用说明;假使你是老外,她也知道该怎样特别地照顾你。她早就提前告诉过服务员,要在老外的菜单上做标记,为的是提醒后厨少放点油。地球人都知道,老外吃不了咱中国人油太大的菜。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