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女性传媒大奖

袁姗姗网易专访

屠呦呦

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从拉斯克奖到诺贝尔奖,无留洋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一鸣惊人,“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

她故事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从拉斯克奖到诺贝尔奖,无留洋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一鸣惊人,“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

屠呦呦的成长之路

1930年12月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1951年

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69年

当时还是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代号“523”的研究项目组组长(该研究项目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

1971年10月4日

在190次失败之后,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2011年9月24日

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她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推荐理由

名人

袁姗姗于正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

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陆琪

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

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网友

网友力挺

生活

诺贝尔最有分量的医学奖,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究竟在何种水平!大国崛起,并不是说说而已!
网友支持袁姗姗

上官婉儿

恭喜的同时意识到了真正潜心研究的都是知名度不高的科学家,而非追名逐利的那些人。
袁姗姗路人

大海无垠

屠呦呦先生是毛泽东时代培养起来的不为名,不为利;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家。集体协作的科研成果并不否定领军人物的个人决定性作用。为“三无”科学家点赞!

屠呦呦: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儿降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家中小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而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屠呦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医学梦萌发的温床 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因识字不多且读得磕磕绊绊, 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

做个像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给父亲做帮手,看到四处求医无果的重病患者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所缓解,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屠呦呦:求索无止境 190次失败后的成功

初期的艰难岁月 屠呦呦入职中国中医科学院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代号“523”的特殊使命  1967年,一个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当时还是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当时39岁的屠呦呦开始着手从中草药中发现新的抗疟药。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的药方,寻找可能的配方。几年时间,她“几乎把南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青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

190次失败之后的成功 “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号样品。” 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后来被广泛应用。而相比庞大的“523项目”,屠呦呦的名字却从来不为人所知。而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支持屠呦呦的不停超越自己,去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力量。

屠呦呦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她终于迈出最后一步

拉斯克医学奖 2011年9月24日2时,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而国人却发现了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和争论接踵而至。

高光下的争议  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诺贝尔奖  四年后,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再次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Goran K. Hansson)说。

袁姗姗演讲

屠呦呦:中医药学路上的追梦人

黄金时光   “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屠呦呦说。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屠呦呦,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绿意盎然,将工作岗位上的每一刻都变成黄金时光。

默默无闻的坚守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85岁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室带着项目……也许正是这内心安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支持着她不停超越自己,去求真务实、艰苦探索、专注事业、勇于创新的力量。

她的梦想 让中医帮助人类去征服全世界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愿全球沐浴在中医阳光下的人们健康幸福。也希望国家和社会能更加重视女性人才的成长,期待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有利于女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专访袁姗姗

她说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网易专访袁姗姗

图片故事

跟贴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而国人却发现了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和争论接踵而至。但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依旧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屠呦呦是真的爱她的事业并且为之奉献了一辈子。为屠呦呦点赞,为她留下你的跟帖吧!

共有101人跟贴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