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天气转暖,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在春季荷尔蒙的躁动下,便有许多人开始了“户外运动”:踏青,放风筝,骑车……还有相亲。
不知道是何原因,最近的关于相亲的新闻是一抓一大把。
但这些话题的主角不是你我这样大龄男女,而是爸妈他们给给我们找对象设置下来一系列的标准。相亲标准上热搜?呵~家常便饭了。
前有有妈妈拒绝5套房产的;后来有大爷大妈说女人过了30岁就是郊区房的;如今还有爸爸说月薪一万是讨饭的。
看完这些古怪、尴尬,甚至有点扭曲的相亲标准,我们终于发现自己单身不是没原因的。
太原一位妈妈在给自己的女儿征婚。自己女儿今天28,还是一位硕士。
有不少“亲家”开始蠢蠢欲动,有一位家里五六套房子的家长向其索要手机号,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妈妈并不看重原本在相亲市场上属于“硬货”的房子,被她直接拒绝。
这位妈妈说:闺女是找老公,不是来找房子的。
看到这里,小编不禁的想为这位妈妈点赞,自古就听过房产证就相当于结婚证的说法了,如今面前放着五个房产证,她竟然熟视无睹。果真是新时代的女性…………
后面四个大字“正经工作”!!!谁还不是正经工作么?不过,这位不要房子的妈妈,心理活动应该是:与其找一个家里几套房但只懂吃白饭的女婿,还不如找一个正经工作能赚钱买饭的女婿。
阿姨,你女儿找到对象没?我没房子,不过我我有正经工作,这里是我的工资条,请笑纳。
不过,这位不要房子要正经工作的妈妈,可能的心理活动是,与其找一个家里几套房但只懂吃白饭的女婿,自然不如找一个正经工作能赚钱买饭的女婿。
所以,在相亲市场上,工作才是首要的?这让广大上班族看见了结婚的希望啊。
只是下面这位爸爸的一段话,又让我们陷入沉思。
就算有工作,那也可能不过是“讨饭”的。
一位大爷在给女儿征婚的时候,直言道:“一个月挣一万块钱不就是讨饭么。”这句话听得小编我大脑放空了一分钟。
刚开始看见这位爸爸口出狂言,小编原本是想攻击他的,可是仔细以下,也是也并无道理,在一线城市里,一个月里挣五千一万的,还真是不算啥
这是2017年冬季的平均工资表,有人会问了,一万不是高于平均水平么?怎么就成讨饭了呢,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月一万还算合理,可是结婚了呢,柴米油盐酱醋茶,水费电费煤气费,衣食住行加人情,你觉得你自己一个月一万够吗?
微博上如今北京百万年薪,不过是刚刚“脱贫”。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焦虑,觉得果然还是房子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恭喜你,答对了一半。
我们闭上眼睛回想一想爸妈给我相亲的流程:
“吖,我家姑娘都老大不小了,现在还没个对象,愁死我了。”
“我这有啊,我这有个小伙子,现在能挣xxx,家里还有一套房子,爸爸是xxx工作,妈妈是xxx。”
“真的啊,多大啊今年,多高,有照片么,我看看。”
……
对于父母来说,毕业证,户口本和房产证这三本算是硬通货,必须要有的。
爸妈给我们相亲的脑回路大体就是这个样子:
有房有车的?考虑一下吧。
而有房有车却有房贷车贷的,算了吧,就不考虑了。
现在工作是xxx,家里有房,可以考虑。父母工作不错,家庭条件可以,考虑见见什么样子吧。
属什么的,多大,身高多少,样貌可以,见一下面吧。
在没见面之前,可能就像两会过安检一样,你早已被从头到尾审核了无数遍。如果你能被安排到相亲见到相亲对象,恭喜你,你已经战胜了许多的人,起码在父母那一关暂时先算过。
但是对我们来说,照片、服装、音乐口味,淘宝账单,生活情调似乎比户口本、房产证和毕业证更能让我们明白对方是不是和自己真正的合拍,外貌、气质往往是我们最先关注的,倒不是非要找帅到宇宙爆炸,一笑就暖化心肝的类型但是大多先考虑的是两个人在一起是不是拥有合得来的感觉。有感觉了,在考虑经济条件,家庭之类的。
貌似……我们想的和父母想的流程恰恰是翻过来的吧。
其中,最让我们最想不通的一点是,在爸妈制定的各种标准中,比较少提及的一点就是是对外貌的要求。
大概在他们看来,外貌跟感觉、爱、兴趣这些年轻人看重的东西一样,都属于虚无缥缈的,都属于“能吃吗”系列。
他们认为能挣钱有房,能给安定的生活的才是最重要的。额……不能说有错,但是这些看得见的物质的重要性占据在相亲标准中是不是有一些失衡了?
“外表是什么?能吃吗?”
“感觉是什么?能吃吗?”
“爱是什么?能吃吗?”
“兴趣是什么?能吃吗?”
之前答对一半的同学,接下来告诉你个更现实更残酷的现象,你过了相亲父母的那一个关卡,但现实告诉我们,丑拒才是相亲市场上,比穷拒、没房没车、学历低等更扎心也更为普遍的现象。
对!没错!你没想错!你好不容易靠着你之前经济的优势杀出一条血路,现在又要开始体检了。
网上就有一男子,因为长得丑被拒绝了好几次,相亲经历加起来能有三十次,理由除了丑之外还有更加奇葩的理由,没有奇葩的,只有更奇葩的。
此男子就是正经的上班族,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吧,收入已经算是非常可以了,到底差在哪里?党员?不会唱歌?所有的理由都是建立在你丑这个基础上,“丑拒”才是你被拒绝的根本原因。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以为我因为贫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但现实告诉你,脸要难看,绝大部分人还真不大愿意看心,没房没车还没钱,连个好看的皮囊都没有,谁和你研究那有趣的灵魂?哪凉快哪待着吧,给你发张好人卡算是够给面子了。
我们一直向往爱情,都要奔着美好的东西努力。可现实是生活节奏飞快,快到你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在超一线城市中,每天的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就已经很多了,两点一线的生活让现在不少人普遍感觉生活的半径越来越小,即使拥有了休息的时间当然也就只想呆在家里休息,睡觉、看电视、上网。出去?不存在的。在这个智能的时代,让人们有了一个足不出户就几乎可知晓一切体验一切的途径,自己想找对象,可是生活圈就那么大,前后加起来连荒野行动都不够组队,处个啥对象啊。
所以,父母则成了给孩子相亲的首席鉴定师,各个相亲市场上的相亲标准,其实就是爸爸妈妈制定的,是来自整个给子女找对象的群体制定出来的标准。
在年轻人看来,只要感觉对了,一切皆有可能;而在爸妈眼中,只要对方能跟他们(的要求)对上了,就成了一切皆有可能。他们为我们好,这一点不用怀疑,但对我们来说,这些物质上的标准却无法填补上我们内心情感上的空白。所以,尽管爸妈自认为给我们找到了依靠,那也仅仅是经济上的依靠,但三观合适与否、情感交流也好却无法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只能一次次的叮嘱:“两个人过日子,磕磕绊绊是正常的。”
有不少人找对象也开始进入佛性模式的标准:
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您要真是一仙女我也接不住,没期待您长得跟画报封面一样看一眼就魂飞魄散。外表时尚,内心保守,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性格OPEN,人品五五开,不算老实,但天生胆小,杀人不犯法我也下不去手,总体而言属于对人群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一类。
所以,有不少年轻人开始自己找对象,我们不断地在自嘲自己,嘲讽相亲,其实都不想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被现实所“绑架”,这是一种追求幸福的心态,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知道你为什么单身了吧。爸妈帮你找对象,父母的相亲观,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