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科研能力问题一直被人们讨论,近年来,女博士更是被生育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困扰。在科研领域的长期坚持能力和爆发力上,男女两性到底有没有本质差别?科研领域,男性会比女性更容易获得机会的原因,是观念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网易女人对话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听他分享对科研领域性别问题的切身感受。
网易女人:在科研领域,两性的总体发展状况如何?
周涛:在科研领域,总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在名校。真正能够进入科研领域的女性其实非常少。当科学家拿到一份简历,在把名字隐去的情况下,男女应试者得到的评价是相似的,但是,当通过名字识别出应试者性别时,面试者更倾向于把博士后和助理教授的机会给予男孩。
所以我认为在学术界有两个趋势是存在的,第一个趋势是观念太差,总体上是歧视女性的,面试者认为女性长期坚持的能力和爆发力要差;第二是女性在进入科研领域最关键的时期往往会有一到两次生育,客观上,女性比男性更难突破这段最困难的时间。这就使得很多女性在中途就放弃了科研的道路。
网易女人:科研领域是否有相关的政策帮助女性解决现实困难?
周涛:从现在来看,在整个学术研究领域,女性的发展是弱于男性的,而且在做出同等的贡献的情况下,男性获得诺贝尔奖、图灵奖等奖项的机会要比女性大。评奖委员会里的委员也基本都是男性。所以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到目前为止,基本没有相关的政策去帮助女性解决难题。
在我看来,是否可以延长女性取得学位的时间要求,比如男性如果6年不能完成学位就要被清退,女性的时间能否放长?但是在这方面,目前还没有人去真正思考和推动。
女性在读硕士期间还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硕士时长较短,但是读博士期间,遇到身体和家庭的问题是大问题。
网易女人:新经济模式是否会给女性科研带来新的机遇?
周涛:我个人不觉得换一种经济形态就可以改变男女不平等,男女不平等是多个因素共同造成的,既包括男女在决策岗上的已有格局,也包括我们的观念形态。比如,女孩子不照顾家庭、不带孩子就会承受很大压力,但是男生就会觉得无所谓;男生去参加很多酒会、应酬、谈生意也会觉得很正常,但是女生出去应酬就会被看做是不好的事情。
正是由于这些观念形态和生育责任的不平等,才导致了男女的不平等。而这些不平等,不是会因为某种新兴的行业、某个新的商业模式就能完全解放出来。
网易女人:如何看待人们认为女性不擅长科研的观念?
周涛:一个人真正擅长的事情和社会给你打标签认为你擅长的事情,以及在社会观念引导下,以为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人都有一种从中心理,我们知道“乌合之众”,当所有人都认为你擅长织衣服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要不要去学织衣服。但实际上,“we don't know,you don't know”,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你也不知道。
所以首先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能真正实现你擅长做什么事情就可以做什么事。前段时间我们看到一个男孩子跳钢管舞,大家就会觉得很怪异。在北欧的幼儿园里,学校提倡大概有三分之一教师是男性,因为要培养孩子的多元气质,而中国幼儿园的男性教师数量不到5%。
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固化认知,认为什么样的职业适合男性,什么样的职业适合女性,在这种固化认知中,个人虽然表面上有自由,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突破固有观念的舒服,因为那样你付出的低价会很大。
这都是我们实实在在遇到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靠某一个领域的变化就能实现,还需要我们全方位地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