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一大波"中国式逼婚"正在接近,逼婚与反逼婚的拉锯战即将上演。父母不懂年轻人在择偶时的踌躇,他们只要儿女结婚的结果却对择偶的过程没有耐心,并以为只要“条件”相当就可结婚。而子女则希望找到完美的伴侣:要各种现实条件相当,要三观一致,要生活习惯相容,要有感情,还要看对方父母家人的品性……逼婚与反逼婚到底孰是谁非?应该何去何从?查看新闻>

逼婚已经变成增添年味的过年习俗

  "逼婚,就是个习俗,如果反了,就没有年味。所以我们要传承下去。"这是一则网易跟帖,果然如传说中精彩,令人失笑。

  遗憾的是现实中的逼婚并不那么好玩,它造成了多少年轻人的烦躁与压抑,伤害亲情。如果说这是一种有年代色彩的现象,有没有可能正面理解呢,毕竟,起因是生活方式已经更多元,更多年轻人已经不再遵从按部就班的生命周期秩序。然而,又正是因为社会还不够多元,逼婚才成"习俗",成春节假期里逃不过的节目。详细>

逼婚为什么会戳到年轻人的痛?

  尴尬在于很多年轻人并非不想结婚,而是不能在社会设定的"适婚"年龄线上及时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所以逼婚戳到他们的痛,内心的焦虑在父母面前变成惭愧。在有些人看来这些年轻人就是太挑剔,但这种挑剔在当事人恰恰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而负责的目标是必须要找到完美的伴侣。要各种现实条件相当,要三观一致,要生活习惯相容,要有感情,还要看对方父母家人的品性……结婚是如此严重的决定,对女人来说尤其如此,怎能不慎。需要满足的标准多,当然要花时间、看机缘才能决定,如果生活圈子窄一些,或者自身"条件"不那么有利,就难免耽搁。

详细>

“剩女”对婚姻寄予厚望渴望爱情与面包兼得

   古人不讲自由恋爱,择偶标准务实而性别分化,女人为靠男人供给经济和给予社会地位,男人为找女人生育、料理家务和照顾父母。就此结成匹配的婚姻很容易,甚至不需要当事人见面。现代化将爱情加入择偶标准,同时并不放弃务实的那一面,更多欲望导致了难题,钱钟书小说《围城》里的方鸿渐就是这样:在摆脱包办婚姻之后,他在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之间的优柔寡断徘徊怅惘贯穿了整本书,从务实的角度说这三位闺秀都配得上他,但问题是他不知道自己爱哪一个。女人的纠结更多因为她们寄望于婚姻的更多,在年龄的压力下不放弃任一标准的,就成为所谓"剩女",我相信很多"剩女"是自尊的浪漫主义者,既不想在务实方面屈就,又要求情感体验。详细>

父母逼婚更看重“条件”而非“爱情”

   这两种择偶标准都烙着阶级的印记,务实的那种不消说,爱情也是阶级化的——林黛玉不会爱焦大,汪峰送9克拉钻戒才能感动章子怡。然而阶级固化让很多人,主要是男人在择偶市场上倍受挫折。另一方面,施于女性的标准同样严重固化,在有些人可以凭相貌与年龄攀附的同时,另一些人却体会着不能"因灵魂而被爱"(张爱玲语)的失意,不甘于顺从与照顾的妻职母职的更是被减分。所以,对爱情的追求其实未必真有那么浪漫,在婚姻的指引下,人对爱的想象和实践经常深囿于阶级与性别的刻板。

   但父母不懂年轻人的踌躇怨望,他们只要儿女结婚的结果却对择偶的过程没有耐心,并以为只要"条件"相当就可结婚。所以很多儿女抱怨父母不负责任,因为"条件"加爱情才能幸福,而爱情的一端在父母看来就是挑剔。父母更体会不到,以婚姻为目标的爱情会怎样狭隘、计较、脆弱,男人会因为知道女人有同居经历而反悔,女人会因为男人在约会时不够风度就不顾而去。社会新闻经常播报因芝麻小事就毁婚约的狗血故事,其实故事的女男主角们对婚姻超有责任心:必须完美,有一点小问题就不要结。奈何逼婚的父母不懂! 详细>

两代人对于逼婚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两代人有最根本的相同之处,就是相信人终归应该结婚,只是年轻人希望婚姻有更高的质量,或主动或被动地要为此花更多时间,双方的矛盾焦点是年龄线。恰恰因此,父母们不会放弃逼婚,因为有希望,而年轻人反逼婚缺乏力量,既是因为他们同意自己应令父母满意,也是因为他们自己祈祷幸福天降。所以许多年轻人对父母安排的相亲的态度是半推半就,既反感相亲太务实,又向往或许能遇见有情人。所以相亲网站市场膨胀,它提供比线下交往圈更多的符合"条件"的对象,推销一种合情合理的现代婚姻解决方案:在符合"条件"的对象里找能相爱的。详细>

是爱情与面包兼得还是应有所割舍仍无解

  理想的婚姻中“条件”与爱情不可或缺,这好像无法反驳。然而在这理想照耀下的生活仍然是那么不多元。不想结婚和承认自己“嫁不出去”的人太少,下人生赌注于婚姻的人尤其是女人太多,婚姻所纳的生活期待太多,而婚姻之外的性、情感、生育的领地没有被合法地开辟出来,对女人而言还要加上经济与职业经营总是要因婚姻打结。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可选择的生活种类有限,从这一点上来说,逼婚与反逼婚的格局都太局促了。

  将责任留给没有人格的社会,会导致无解。在我看来,即使在如今这种种冻结的现实环境下,人仍然可以比他们自以为能的更自由一点,前几天,一群年轻人在北京街头打出“爱自由,不逼婚”的牌子,那么自由能走多远,自由是意味着面包与爱情都要,还是有所割舍地执着于心灵?很多为逼婚所苦的年轻人之所以没有反抗的语言,或许是因为他们尚未就此做出判断。详细>

朱雪琴

吕频

2012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负责人,女性传媒大奖女性榜样奖获得者,网易女人写时评作者。

more >

  • 年轻人为什么没有能力反逼婚?

    “孝顺”、“报恩”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让父母放心,让父母骄傲云云,仍然将人的自由意志捆绑于原生家庭,以父母的评定约束年轻人的生活选择—不管你做什么,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满意。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急于结婚的人,应该在追求其他的东西:安全感、财富、繁衍、占有欲、社会认同……等等。为这些也没什么,爱并非凌驾于一切之上,在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中,都可能有比爱情更紧急的任务,都可能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为各种看来奇怪的理由结婚。

  • 最想结婚的是获利最多的人

    世俗的力量如此强,当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用一个很侮辱性的“败犬”来称呼你时,除非心如钢铁,否则很难有人不动摇。

中国式相亲 父母“摆摊”交易子女

你的观点

对“过年回家父母逼婚”,你怎么看?

 
春节被逼婚

我对“过年回家父母逼婚”的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