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位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介爆红。这位名叫王磊光的80后博士生在文章中描述的乡村生活见闻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冲突,描述了一个返乡学子眼中爱恨交加的"老家",得到很多从农村走出来的白领、知识分子的认同,引发了很多人的心灵共振,不少人评价"感同身受"。这次回家,你感受到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冲突了么?查看新闻>

名媛贵妇现原形 踩着泥路回家乡

  今年春节期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春节了,各路名媛贵妇是时候现原形了。不管平时多国际多上流多高端大气多与众不同多fashion,这时都要回兰州!回贵阳!回阜阳!回铁岭!回新乡!回平顶山!回县城!回村里!走泥路,踩阴沟,跨水塘,回到三线四线五线,名字也从Keivin,John,Jason,Kenny变成了石头,二狗子,铁蛋、扁脑壳、矮子、桶子、猪婆头子、周知妹。"这个段子非常生动地演绎了中国人在春节,这个每年最大的人口迁徙日期间所承载的心理焦虑和文化冲突。

  有冲突并不奇怪,广袤的中华之地,"不平衡"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焦灼的感觉恰恰在春节这个文化对冲的日子里突显出来。详细>

在城市我们带着面具 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回到家乡,忽然发现原本熟悉的那村、那山、那些人开始陌生起来,这其实是陌人社会与熟人社会不同文化带给人们的对冲感。在陌人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学会了带着面具,执于某种职业身份,依照一整套规则,"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清晰的边界,人们基于某些共识、共需或者共同的社会身份——这些被建构起来的社会身份和关系进行交往。"Keivin,John,Jason,Kenny"们,仅仅是符号,是角色,是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这些名字底下对应的并不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由脾气的个体,而是职位、职务,其身上的意义和符号。谁都可能是"Keivin,John,Jason,Kenny",等等。习惯人际距离的陌生人,把自己当成社会这部机器的有机零件。详细>

在家乡我们"原形毕露" 人与人关系亲密

   而回乡的"Keivin,John,Jason,Kenny"们则立马要将自己迅速投入到一个熟人社会中。它很亲切,但也让我们不安——你因为是她姨家的兄弟的二姑的叔叔的大舅,所以你就有意义、有温度。人际距离被急剧压缩,人们的交往,不是依赖于社会身份,而是因彼此的血缘、姻亲等自然关系而亲疏远近。熟人社会的亲密是真实的,至少不比陌生人社会之间的"同质"亲密要虚伪。从陌生人社会回到熟人社会的"石头,二狗子,铁蛋、扁脑壳、矮子、桶子、猪婆头子、周知妹们",开始有血有肉起来,每个名字符号下面,可能包含着一段段热辣的人生故事,更是一个个血肉生动的个性的生命。但习惯于将自己当成社会零件的人们最先感觉到的不是亲密,而是界限被打破,"血浓于水"式的亲密因为"没来由"而显得唐突和令人不安。详细>

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孰优孰劣?

   差异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对于这样的差异内心是有高下之判的。"中国传统社会"在很多人看起来是一个代表"非文明"和"落后"的词,现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都与此相关——我们认为熟人社会是滋生腐败的原因;我们认为熟人社会等于无序无法;我们认为是传统社会文化造成了各种歧视和压迫;我们也认为,来自家庭的"催婚"是这种压迫的真实而又具体的反应。

   我们也不愿去反思现代社会本身问题,更愿意将"传统"与"民主"、"平等"等现代话语形成二元对立的关系。我们不假思索的认为,社会是线性进步和发展的,发展就意味着越来越好。我们很少去反思被网络异化的现代人的问题;我们很少去思考,对"逼婚"的恐惧和反感可能是我们现代社会本身压力的投射,而不仅仅是对"父权"家庭的反抗;我们很少去探讨,人的不幸究竟是由社会的不够文明、民主,还是因为现代化本身…… 详细>

城市与农村是彼此对立还是互构交融?

   不过,如果将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与农村社会的传统性两者对立起来看,恐怕更不是事实。现代与传统,这两套话语体系,往往在很多时候是互构甚至交融的。中国现代城市中真的没有人情只有规则吗?仰赖老人帮助抚养孩子的家庭又是怎样一种互助模式?农村社会的人际真的仅仅是血缘亲情?被企业和城镇化不断"开发"着的农村,难道没有提前患上"城市病"?我们今天看到的在"春节"集中展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其实往往就是这两套话语的彼此冲撞,它掩盖了具体的、弥散的、生活的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了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详细>

城市离不开 家乡回不去

  "二狗子们"回到老家,脱去陌人社会的那套面具,但骨子里还烙着被规训的距离式尊严,上几趟茅房,爬上炕,嗑着瓜子唠着嗑,放着屁,腿怎么放怎么不舒服,回想起在那个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当狗的滋味,看着陌生的亲人,心里难免逼仄起来……。呆上几天,终于又要滚回到那个隆隆的城市,套上面具,继续过狗的生活。满意了?其实左右都不满意,生气起来,但作为一条文化的狗,能够并且可以责怪的只有那个传统乡村,因为它是"落后"的象征。详细>

欢迎参与投票
春节回家,你经历了哪些文化冲突?
起止时间:2015-02-27 至 2015-03-13
朱雪琴

朱雪琴

性社会学者,女性主义心理咨询师。

more >

  • 千山万水也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所包裹的浓浓亲情,成为无数在外工作者难以割舍的情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春节回家不再成为每个外乡人的必然选择。

  • 博士返乡笔记背后的真问题

    正如网友的评论所感慨的,这篇博士返乡笔记,既是一个返乡学子眼中爱恨交加的"老家",亦是无数人所熟悉的乡村文化切面。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 传播"失控"的返乡笔记 哪里触动了你的心弦

    大批读者被王磊光"返乡笔记"中细腻的笔触打动,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纷纷转发。有网友评论,"返乡笔记"写出了现下农村的现状,如现实中追求的三大件:"妻子、房子、车子",农村人向往城市生活,讲求物质,老家一套房,城里一套房,为了添置两套房,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触动了自己的心弦。。

一起聊聊

春节回家,你还有哪方面的冲突感受?

 
在城市

春节回家,我感受到的冲突是: